跨境支付业务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
自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支付试点业务开展以来,跨境外汇支付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该类业务的风险也随之凸显,给外汇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日常对跨境支付业务的监管情况,本文将积极探索适应跨境支付业务发展的监管模式及风险识别方法,以有效防范支付机构跨境业务的风险。
跨境支付业务的主要风险类型
一是交易主体风险。按照交易主体可分为商户欺诈和用户欺诈两类风险。前者指商户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隐瞒或掩饰真实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通过伪造或变造经营信息以及以虚假身份申请支付业务,进行非法经营活动;后者指在跨境支付过程中,用户利用信用卡的无密支付、境外用户身份认证难度大、境外调查取证时间长等缺陷,恶意否认交易或盗用他人金融工具的行为。
二是洗钱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为跨境支付业务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犯罪分子跨境洗钱提供了新通道。这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一,客户身份信息难识别。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客户身份证明文件的多样性和跨境交易的复杂性,第三方支付机构缺乏身份识别的有效手段,难以核实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其二,跨境交易真实性难审核。由于获取境外客户的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等信息存在困难,第三方支付机构无法判断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范围与资金交易情况是否相符,难以及时有效地核实跨境交易金额和交易商品是否匹配。加之尽职调查的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审核工作流于形式,给了不法分子通过制造虚假交易或虚假贸易合同向境外非法转移资金以可乘之机。其三,跨境可疑交易难监测。通常在跨境支付业务中,第三方支付机构只能获取交易双方的订单号、银行账号等交易信息,较难掌握交易双方的姓名、职业等信息。即使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够掌握这些信息,也缺少有效手段或工具去验证每笔交易的真实性,进而影响了反洗钱系统监测可疑交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