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管理实践
“穿透式”监管在个人外汇业务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外汇》2019年第15期
作者:
编辑:闫静
近年来,个人外汇业务中的异常行为分拆方式更加复杂、周转环节更加隐蔽,大大增加了外汇管理部门核查取证和监管识别的难度。这就需要探索一种能够把购付汇资金及行为信息,从源头到末尾进行关联分析与综合定性的监管新方法。而“穿透式”监管则可以透过金融产品的表面形态,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连接起来,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甄别金融业务和行为的性质。因此,对个人外汇业务的监管,应积极探索将“穿透式”监管运用于其中的新思路。
“穿透式”监管的应用要义
“穿透式”监管在个人外汇业务和行为管理中应用的要义是,选准“切入凭借”,并据此理清和解释整个业务和行为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时间”“资金”和“关系”是三个很有价值的“切入凭借”。
时间为“轴”。为规避分拆监管,个人外汇业务异常行为通常会拉大购付汇业务的办理时间间隔。如连续数天办理满额购汇并付汇给境外同一人,然后间隔一段时间(一个月或一个季度,甚至跨年度),再办理几笔购付汇业务,以规避外汇局当前按季度年内筛选推送分拆可疑交易组的监管频率。再如,购买境外保险的个人,将第一年的保险年费申报为“保险支出”,后续年度的保费则申报为“旅游”等,以掩盖其资金联系。对此,外汇管理部门只有借助时间,将各时段的主体间关系、资金来源及流向关联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厘清异常业务和行为的完整轨迹。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