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人民币跨境收付发展路径分析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跨境人民币收付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国跨境业务中人民币收付实现从无到有,人民币结算份额稳步增加。2023年3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使用占比首次超过美元。在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美欧通胀高企等多重冲击下,国际货币体系加速进入调整期,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新的“窗口期”。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应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提高人民币跨境收付,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致远。
人民币跨境收付的发展趋势
202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进一步发挥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2023年1月,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要求便利各类跨境贸易投资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推动银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结算服务。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跨境收付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从结构上看,当前人民币跨境收付以资本和金融项目为主。2015年之前,我国人民币跨境收付以经常项目为主,2015年经常项目跨境收付金额为7.23万亿元人民币,占比56.9%,资本和金融项目跨境收付金额为5.47万亿元人民币,占比43.1%。2016年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国际主要股票指数和债券指数纷纷把人民币资产纳入其中,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快速上升。2021年经常项目跨境收付金额为7.95万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增长不大,但占比降至21.8%;资本和金融项目跨境收付金额则升至28.66万亿元人民币,占比达78.2%(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