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实务
跨境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创新实践与展望
来源:
《中国外汇》2023年第18期
作者:
编辑:白琳
跨境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以nra账户为载体,真正打通内外贸业务融合边界,实现国内主流贸易结算工具与跨境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有效增强外向型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建设指明了方向。票据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付融资工具,已渗透产业链、供应链内循环的各关键环节。在深入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激发票据在外循环端的作用,探索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跨境使用的可行性路径,对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拓宽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质效将发挥更为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发展跨境电票业务的背景
发展跨境电票具有显著的“双循环”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票据发挥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作用,在加快资金周转与商品流通、便利国内贸易往来与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带动成效显著,票据市场成为激发内需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抓手。特别在2009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上线后,商业汇票承兑与贴现进入电子化时代,为票据创新设计和功能延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供应链票据等新兴工具应运而生,加速了票据信用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传递。在国内大规模市场体量与票据领域金融科技的共同支撑下,票据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推广实施大有可为。发展跨境电票是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将有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促进境内外两个市场更好地联通、融合。
本文是付费内容,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