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制裁对俄罗斯影响几何
新世纪以来,随着“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演化、大国间的博弈和地缘政治日趋复杂,金融制裁由于其制裁方式比较集中、低成本、见效快等特点逐渐成为大国在地缘冲突、大国博弈中优先选择的手段。由于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在国际经济生活和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切断与swift系统的联系是金融制裁中烈度最强的手段之一,因此,被称作“金融核打击”。近年来,先后有伊朗、朝鲜、委内瑞拉、伊拉克、利比亚等国都被实施了swift制裁。2022年2月,俄乌冲突进一步升级,美欧等国为向俄罗斯施压,对俄罗斯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制裁,其中影响最大、最受人关注的制裁措施是最终切断swift系统与俄罗斯部分银行的连接。美欧试图用金融手段阻止以俄罗斯为中心的金融信息流通和资金流通,从而影响俄罗斯的资金融通能力,进而引发俄罗斯国内的金融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甚至政权更替。
swift系统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的作用
swift系统本质上是个金融信息交换系统,为满足各国间金融交往需要而自发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金融活动的繁荣和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传(telex)、电报(cable)技术难以满足全球范围内日益发展的经济金融活动的需求,各国间日益密切的金融交往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资金融通技术与金融基础设施。在此背景下,1973年5月,美国、加拿大等15个国家的239家银行自发成立了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组织,并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非营利组织的形式注册,旨在为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提供准确、安全、高效的金融信息交换服务。该组织开发的swift电文标准格式是国际银行间数据交换的标准语言,传递金融专业的安全报文信息。凭借该组织提供的swift code,就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任意银行间“点对点”的资金汇兑。自投入使用以来,swift系统以其高效、快捷、完善的服务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金融活动的繁荣,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赢得了国际金融机构的广泛信任。截至2021年10月,来自全球207个国家和地区的11659家金融机构成为该组织的成员,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业务几乎覆盖所有金融领域。每天处理约4200万条金融信息,划拨的资金以万亿美元计算,包括订单处理、支付确认、资金汇兑等。各国的金融机构在日常业务中也越来越依赖该系统的服务,脱离该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与整个世界金融体系脱钩。
swift逐渐从中立立场成为西方主导的制裁工具。swift组织成立后,其日常经营活动按注册地管辖原则接受比利时国家银行(nbb)的监管指导。由于比利时是欧盟成员,欧盟、欧洲央行的法律法规也是swift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法律基础。总体上,欧盟国家对swift组织拥有一定的主导权。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单边主义倾向的日益增强,美国试图让swift系统为其霸权利益服务,但一直没能成功。直到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才以“需要对恐怖主义资金进行监控”为由,开始介入并逐渐加强对swift系统数据库的监控。swift系统由国际金融领域的公共产品逐渐武器化,变成美国主导下的金融制裁工具。比如,2012年、2018年伊朗先后两次被剔除出swift系统;2017年,朝鲜银行被剔除;2019年,委内瑞拉银行被剔除。此次俄罗斯的部分银行被剔除是美欧等国借助swift系统再次展现其霸权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