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发挥金融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面对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尤其是2022年以来世纪疫情、俄乌冲突和全球通胀叠加形成的复杂环境,金融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预期引导等基本功能能否得以有效发挥,对于经济保持韧性、提振活力具有极端重要性。
坚守金融市场的职责使命,进一步激发金融资源配置活力。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本宗旨,是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经验。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必须下好金融先手棋,充分调动金融要素的活力和潜能,发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发挥金融价格发现和跨期资源配置功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方面,要激活金融市场,进一步疏通金融机构到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高产业金融竞争力;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理顺市场供求关系和风险定价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鼓励金融市场开发符合科技、小企业、朝阳产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引导金融业进行不同主体、不同行业和不同市场之间的期限转换和资金调配,促进金融运行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挥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功能,提升跨期风险—收益平滑能力。金融与风险相伴而生,风险管理是金融业的重要功能。从长周期看,以丰补歉、居安思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当前,受俄乌冲突影响,全球金融风险呈现高发、多发态势。大宗商品价格飙涨,3月7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价格收盘价创1972年来历史最高位,3月8日布伦特原油收盘价创2009年以来历史高位;3月25日10年期美国国债利率升至约2.5%,创2019年6月以来新高;德国dax指数今年前3个月大幅下跌9.3%。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金融市场可以迅速影响预期,成为风险跨境、跨市场传染的重要渠道,制约我国经济金融平稳健康运行。面对复杂的风险环境,要用好金融作为经济稳定器和风险“做市商”的作用,有效对冲、吸收和转化经济运行中积累的风险矛盾,为“六稳”“六保”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在金融机构层面,提升风险识别、必要的风险准备和跨期风险吸收能力是必要保障。在规制层面,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金融法治建设,优化监管体制,维护个体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稳健,对重点风险进行精准排雷,避免个体风险上升为整体风险、局部风险扩散为系统性风险。
抓住预期管理牛鼻子,构建宏观引导 微观响应顺畅运行的金融运行体系。当代经济运行的微观决策之本质是预期,预期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金融市场稳定性。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革命”,人类从此迈入到宏观调控的时代,以逆周期为特征的总需求管理成为了国家宏观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的经济“滞胀”导致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崛起,管理部门更加重视市场机制的自我稳定功能,倾向于简单化的政策规则。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推动了《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和推广,标志着以资本充足率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管理成为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了同时强化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的一系列监管改革。本质上看,所有的理论创新和政策改革都在根本上立足于预期管理。30年代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旨在稳定经济预期,80年代的监管改革旨在稳定对金融机构稳健性的预期,本世纪的货币政策框架优化旨在稳定金融市场预期。可以说,以预期管理为核心的前瞻性指引和市场沟通等宏观经济管理“软实力”是金融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尤其需要构建科学的宏观引导 灵敏的微观响应“两位一体”的预期管理体系,由此形成当代经济金融管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